体育课真能让孩子爱上运动吗?
有不少研究发现,孩子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到中学更甚。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海娜表示,中国的教育体系一向重视体育,但学校里的体育课是否真能培养起孩子对运动的热情,需要打个问号。
作者 | 徐海娜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全文共3225个字。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中国的教育体系也一向对体育非常重视,但是学校里的体育教育是否真能培养起孩子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却要打个问号。
有不少此领域的研究者做过很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孩子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到中学更甚。本来,多数的孩子们是天然喜欢体育运动的,比起成日在书桌前枯坐,能跑能跳的体育课应该更受学生青睐。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爱上体育运动呢?
没有强制标准的课程更容易激发兴趣
有一次,我偶然翻到一本书《我是催眠师》,这本书的作者是心理学家管玲,书中提到了一些她驻校帮助学生减轻焦虑的经历,其中一项观察很有趣。在对三所学校一年级150名小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孩子们最不喜欢的课居然是体育课,而奇怪的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却是篮球、足球等兴趣课程。这样看似矛盾的答案大量出现在问卷中,因此她对体育课观察、询问、访谈了一个月,发现“当小孩子在体育课上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并不断被老师施加测试时,孩子兴趣全无”。她还说,有一年级的孩子说出了一针见血的话,“我觉得心累!”其他没有标准测试压力的兴趣运动课程在孩子们的眼里则要有意思的多。
犹记得我小时候小学毕业要考体育,所以成天都在练仰卧起坐、跳绳什么的,特别烦。后来听说,中考也要考体育,还好那时候我早已中学毕业。大学里一样有体育课,除了常规的体育项目外,大二时候的体育课乒乓球是我的最爱,可惜的是,不管体育课教了什么,都躲不过最终的考试,每天早起晨练,800米跑到快没命了才勉强及格。对于体育课,老师教跳箱、球类各项运动技能的部分,我其实一直都很欣赏,也很享受练习的过程,但总的来说,我不讨厌体育,却也谈不上喜欢。要说体育课能培养一个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于我恐怕是个失败的例子。
说起学校里的体育课,很多人都是爱恨交加,其中厌烦的情绪大致都跟一些强制性的测试有关。我记得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有同事提议大家一起去游泳,大家都很喜欢,还有几个不会游泳的人也跃跃欲试,可是有一位同事却兴趣不大。我当时好奇地问了一下原因。她说,上大学的时候,体育课要强制每个人必须学会游泳,她当时为了达到50米的及格标准吃尽苦头。最后虽然勉强学会了,却无法爱上这项运动。当时的我其实心中暗暗羡慕她,强逼一下就学会一样技能多好。当然后来我的看法还是改变了,不觉得这样的体育教育算成功。至于后来有普通高校将游泳课合格与毕业证挂钩的时候,我觉得更是一种赤裸裸的对身体弱势学生的公开歧视。
让体弱的孩子也能爱上运动,
才是成功的体育
我记得从小学到大学,学校运动会的那几天都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多数学生无缘比赛,也十分乐意担当后勤重任和加入啦啦队,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有运动成绩突出的人才能被选拔去参加比赛,而大多数人都与赛场上的风光无关,唯一能体现存在感的就是尽力做好为运动会服务的工作。
可是直到我自己也养育了孩子,才知道原来所谓没有运动天资的学生也能上赛场。孩子学校的每一次运动会,都欢迎家长观摩。我很快发现,赛场上的比赛分两种,一种是需要预先报名的竞赛;一种是现场即兴报名的竞赛。无论哪一种竞赛,参加的学生都能为自己所属的团体得分。有一次,我去得晚了,孩子见到我,跑过来说,“妈妈,我刚才参加了一百米赛跑,你看到了吗?”我心中诧异,平时跑步不怎么样的孩子,也没有预先报名,怎么有勇气即场参加校运会100米赛跑?我还在疑惑的时候,他仍兴高采烈地述说,“我给我们的house挣到了分数!好像是倒数第一,但老师说只要参加了就有分数。”连最后一名都自豪,我想从培养学生兴趣和体育精神这点上来说,这间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算是成功的吧!
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其实是可以从无到有的。香港有一家教会开设了一个长期训练的足球班,收普通孩子的同时,也兼收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一些有先天发展障碍,大肌肉发育滞后的孩子,通常因为对自己的身体表现缺乏信心而逃避体育课。但是在这个足球队里,在教练的鼓励和适合的训练下,每个人都非常享受每次两个小时的足球队时间。教练还经常带他们去不同学校交流,和不同学校的学生比赛。令体育课上的弱者,也爱上了体育运动,这个教练团队功不可没。
我自己的孩子从香港转到新加坡上学之后,也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篮球教练。最初孩子每次打半个小时篮球便要放弃,几个月后,汗流浃背地打一个半小时好像也不过瘾。有时候,因为下雨,篮球课取消,他和几个一起训练的孩子仍会在既定的时间自行组织训练,下雨也浇没不了他们的热情。
正向教育和品格教育能增加体育的魅力
仔细观察,这些能激发孩子兴趣和让孩子对运动保持兴趣的老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正向教育为主。现在我的孩子学校每个周一都有两节体育课是游泳,孩子一开始还犯难,上了几次课以后就很开心,因为老师说,“你努力下去,能参加奥运会的!”在我们亚洲人的文化里,这种鼓励简直是荒唐和不着边际的,却令孩子们真心受益。因为不论你多弱,也不论你的起跑线在哪里,你的每一份努力都被看重,这就有助于建构孩子们内心的动力。但这对于亚洲人来说,现代的教育方法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取得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香港有个冰球队,一直举办小球员的训练。有一次训练完毕,一个韩裔教练问一个8岁上下小球员,“今天感觉滑得怎么样?”满头大汗的小朋友正想回答的时候,他的妈妈冲过来说,“他今天滑冰滑得不好啊!”冰球队的黄德森教练说,家长和孩子走了之后,他就对那位韩裔教练说,“我们都是亚洲人,不知你们韩国人是怎样,我们中国人就是比较‘谦口’,你那么问,我们必定要说我们孩子不好,不会说我们的孩子有多棒。”韩裔教练说,“我们韩国也是一样!”事后,他们教练团体总结经验,研究怎样贯彻正面教导(positive coaching)的时候,有人说可以称赞孩子“真的很努力,头发都湿透了”,一个芬兰教练还提议可以说,“我很喜欢看你训练”(I love to watch you play)。当这些教练们对家长们说,称赞和批评的比例最好维持在5:1的时候,有家长说,“好难啊,调转过来还差不多!”问为啥,他们说,“我们不都是挨骂长大的?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是黄德森在接受香港电台的采访的时候讲述的一个事例。香港电台有个访谈节目叫《教学有心人》,主持人是钟杰良和何玉芬博士,今年年初他们采访了香港业余冰球会的执行总监黄德森教练,特别谈到了要让孩子对一项运动持久地保持兴趣就要用正面教导法,此外还谈到了很多让孩子对体育运动感兴趣的方法。
其实在体育中,竞技一直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像奥运之父顾拜旦所提倡的那样,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但是同时,多重内涵的体育精神和培养人们对体育的热爱也同等重要。黄德森教练说,谁也不可能每次赢,无论成败,整个队伍应该更强,每个个体都应该更好。因此他们的冰球队还特别设计了一些“互动品格卡”,涉及关怀(caring)、专注(focus)、纪律(discipline)等等10个不同的品格概念。有一次一位小球员帮助不会绑鞋带的队友绑了鞋带,就获发了一张“关怀卡”的奖励。黄教练说,如果孩子把卡片带回家,受到父母的重视,给予增强(reinforce),“关怀”范畴的行为就有机会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可以发展成一种个人价值。这些正像香港冰球队的创办人胡文新曾说过的那样,“我们的教育工作除了在技术层面外,更要包含体育精神和‘球品’。”
香港有很多社区活动,在小朋友参加社区活动里的竞赛的时候,那些做社工的哥哥姐姐们都会先教导小朋友,对方赢了,要走过去真心表达“恭喜你赢了!”;对方输了的时候,则要安慰对方说“不要紧啊!下次还有机会。”我一直相信,这些都是体育的魅力的一部分,也都是体育精神的一部分。
我没有研究过体育,以上谈的都是一些个人的感受。但是我想,不管我们的体育理论研究发展得多好,真正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是每天教学的细节。假如我们的体育教育不再用“一刀切”的标准衡量每一位能力不同的学生,假如我们的体育教育能更加注重体育精神和人格的教养,假如我们的体育教育能多关怀一下学生的所知所想,能看重每一个个体每一份微小的努力,我相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才能真正地培养出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05-15 特稿
05-08 特稿